top of page

探討數字教育與人工智能的發展

Updated: Sep 21

人工智能 (AI) 在生活上或學習上越來越普及。在AI不可避免地融入日常生活和學習的時代,教育的核心任務已從「阻止學生使用AI」轉向「教導學生如何智慧地運用AI」。這不僅是教育理念的重大轉變,更是培養未來人才必備數位素養的關鍵策略。


從禁止到擁抱的政策演進

全球教育界對AI的態度正經歷著深刻的轉變。香港大學的政策變化最具代表性:2023年初全面禁止學生使用ChatGPT等AI工具,被視為抄襲行為;但到了2023年8月,便宣布為師生免費提供多種生成式AI應用程序,並將AI能力列為學生必備的「第五種重要能力」。



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23年9月發布的首份教育使用AI指南強調,只有在教師、學習者和研究人員協助設計這些工具,且由政府監管使用的前提下,AI工具才能安全有效地應用於教育。這標誌著國際社會從技術恐懼轉向理性治理的重要里程碑。


亞洲地區的積極響應

在亞洲,新加坡教育部將ChatGPT比喻為計數機,認為它是學習數學的實用工具,但強調必須引導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及思維,負責任地使用AI。香港特區政府於2025年4月發布《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及應用指引》,為各界提供切實可行的指引,推動生成式AI的開放應用和健康發展。


教師專業發展的迫切需求

目前最大的挑戰是教師缺乏AI素養和應用能力。解決方案包括:

• 將AI元素納入師資培訓課程

• 建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,分享實踐經驗

• 設立AI教學獎項,鼓勵創新實踐


技術與倫理的平衡

學生使用AI時必須學習資訊驗證能力、遵守學術倫理規範,避免抄襲或剽竊。教師需要設計明確的使用規範,並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。


數位落差的公平性問題

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平等獲得AI學習機會至關重要。香港推出的「電子學習伙伴計劃」延長資助學校購買流動電腦供有經濟需要學生使用,正是解決數位落差的重要舉措。



以下是一些可行做法,可幫助學校和老師「引導學生善用 AI」,而不是簡單禁止:


一.教學層面策略

  • AI 素養課程:把「如何與 AI 對話」和「判斷 AI 輸出可靠性」納入資訊科技或通識課,例如設計「Prompt Engineering」小單元。

  • 學習框架生成:鼓勵學生用 AI 先整理學習大綱、思維導圖、重點列表,再自己補充細節,而不是直接抄答案。

  • 引導式提問:老師可預先提供主題,要求學生利用 AI 產出一系列探索性問題,再挑選並自行回答,培養批判思考。


二.學校及老師的支援

  • 建立 AI 使用守則:例如要求學生在報告中標註使用過的 AI 工具及用途,培養學術誠信。

  • 提供安全平台:部署校內 SLM(小型語言模型)伺服器,確保資料私隱,同時讓學生體驗生成式 AI 的過程。

  • 教師培訓:安排工作坊示範如何把 AI 融入備課、評改及課堂互動,例如自動生成討論問題或評量題庫。


三.推動實際應用場景

  • 專題研習 (Project-based Learning):讓學生以 AI 協助規劃研究計劃書,生成研究問題,再自行搜尋與分析資料。

  • 多語學習:利用 AI 生成中英對照的學習提綱、或即時語音互動練習,提高語言自學效率。

  • 科學探究:AI 協助生成實驗假設或分析數據,但結論需由學生自行驗證。


四.長遠效益

  • 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與創新能力,而不是單純追求「答案」。

  • 建立AI 與人協作的正確觀念,為將來職場的「人機共創」做好準備。



願景: AI 不再是被動的「答案機」,而成為學習歷程中促進思考、啟發創意的工具。關鍵在於平衡,既要擁抱AI帶來的教育機遇,也要防範其可能的負面影響。只有通過科學的引導和合理的規範,我們才能真正實現AI賦能教育的美好願景。



ree

Reference:

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